近日,TNC海洋项目的小伙伴去美国来了一次受(ling)益(ren)匪(xian)浅(mu)的生态修复之行,与牡蛎礁进行了亲密接触!海洋保护专家是如何通过牡蛎礁修复,让整个海岸线活起来的?小自带你去看看!
牡蛎礁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复它?
摄影:IanMcloed
如果你觉得牡蛎这个名字与点陌生,那么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你一定能秒懂它是啥。没错,它们就是生蚝!牡蛎礁是由牡蛎层层叠叠,不断附着在蛎壳上而形成的礁体。别看它们不起眼,其实它们默默地提供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净化水体,保护海岸线等。
图片来源:TNC
不可持续的过度捕捞,导致美国很多地方的牡蛎数量急剧减少,海岸带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很多地方的牡蛎捕捞业也因此被迫关闭。意识到事态严重之后,美国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修复项目。这次,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海洋项目小伙伴慕名而去,组成了“牡蛎礁修复考察小分队”,在TNC全球海洋项目专家BozeHancock博士的带领下,探访美国多个牡蛎礁修复项目!
考察小分队合影
第一站:美国德州半月礁
有句俗话叫“EverythingisbiggerinTexas”,什么东西放到德州,都是加大号的。牛排如此,牡蛎礁修复也是如此。考察小分队的第一站半月礁,就是美国最大的牡蛎礁修复项目之一。它由32排礁组成,每排有都有1米高,米长,5.5米宽,足足修复了22公顷的牡蛎礁!
半月湾修复示意图
很多牡蛎礁修复的第一要务,是为海水中浮游的牡蛎苗,提供可以附着的底质物(水底堆积物)。其实就是让牡蛎宝宝有大腿可以抱,有靠山可以靠!半月礁修复项目通过投放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石块和废弃水泥,塑造了一个适宜牡蛎苗附着的环境。
海洋项目副总监MarkDumesnil展示半月湾上茁壮生长的牡蛎
摄影:IanMcLoed
TNC德州海洋项目副总监MarkDumesnil告诉我们,这片人工修复的牡蛎礁位于德州南部沿海MadagodaBay的中心。牡蛎礁是这片海的重要守护者,不仅维持着海洋健康,也是墨西哥湾沿岸五个州的经济保障。但是这里的牡蛎礁因为过量捕捞遭到了大规模破坏。所以TNC来到这里,开始进行牡蛎礁修复项目。
德州的海洋项目团队摄影:IanMcloed
因为这片水体中还有牡蛎种群,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投放的底质物上已经满满长满了牡蛎。根据德州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16年5月的调查,这里礁体上的生物多样性比周围高出40%,生物量更是周围水域的10倍以上!半月礁的成功案例是不是让人大受鼓舞呢?
图片来源:TNC
第二站:路易斯安那州最原生态的牡蛎礁修复
半月礁的成功在于大规模投放的底质物,为牡蛎和其他生物提供了“安身之处”。那么,除了采用石灰岩和废弃水泥之外,还有什么适合让牡蛎生长附着的底质物呢?当然是最天然的底质物——牡蛎壳呀!修复之旅的第二站就选在了路易斯安纳州新奥尔良。因为这里有着全美国最大规模的牡蛎壳回收项目。
图片来源:TNC
这些回收的牡蛎壳被重新放回墨西哥湾,供牡蛎苗附着。从年开始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线修复联盟(CoalitiontoRestoreCoastalLouisiana)在新奥尔良开展了从餐馆回收牡蛎壳的项目,已经收集了超过吨牡蛎壳。回收的牡蛎壳用在了路易斯安那州多个牡蛎礁修复项目。
摄影:TNC(程珺)等待入水的牡蛎壳图片来源:CRCL
第三站——牡蛎城堡(OysterCastles)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多的牡蛎壳可以用,于是保护工作者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牡蛎礁修复设施供牡蛎附着,还给它起了个酷炫的名字——牡蛎城堡(OysterCastles)。现在,它俨然成为了东海岸牡蛎礁修复的新宠,TNC和众多从事牡蛎礁修复的NGO都在使用。
简单的牡蛎城堡搭建示意摄影:IanMcL
TNC还与制造商合作研究出来一种水泥,专门用于牡蛎礁修复。这种水泥调整过酸碱度,比一般工程上用的水泥更符合牡蛎苗的附着条件。牡蛎城堡的水泥块可以根据需要排列组合,搭配出不同形状和高度。牡蛎城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方块状的水泥礁中间制造了很多小的空间,内部比起暴露在外面的部分更能够保持温度。如果遭遇寒冷天气,牡蛎更容易存活下来。此外,每一块水泥都比较小,不过几公斤重,十分易于运输。
新泽西州特拉华湾(DelawareBay)沿岸,由于失去了牡蛎礁守护,这里的海岸带不断受到海浪的侵蚀,岸海边的盐沼地面积减小,沿海的村庄也被迫迁离。为了扭转这一局面,TNC开始尝试搭建牡蛎城堡,希望能够恢复这里的牡蛎礁,来抵御海岸线侵蚀。
第四站:见证生机勃勃的牡蛎礁
牡蛎城堡的修复效果怎么样?TNC工作的弗吉尼亚海岸带保护区(VirginiaCoastReserve)也许能给你一个答案。弗吉尼亚海岸带保护区约有平方千米。在这里,有已经成型的、长满了牡蛎的潮间带牡蛎城堡!
满满覆盖着牡蛎的城堡,像开了花的花丛摄影:IanMcLoed
为此而骄傲的“牡蛎礁爸爸”BoLusk和他长满牡蛎的牡蛎城堡
第五站:牡蛎宝宝哪里找?HornPoint牡蛎育苗场
即使有牡蛎城堡、原生态牡蛎壳等“新家”给牡蛎苗附着,但海里的牡蛎种群数量太少,产不出足够的牡蛎宝宝来住,牡蛎礁也得不到修复,该怎么办呢?
摄影:IanMcLoed
高大的水箱是牡蛎宝宝刚出生后生活的场所
没有苗,就建个牡蛎育苗场吧。切萨比克湾作为美国最大的海湾,牡蛎数量一度减少到原本数量的5%以下,这么少的牡蛎数量是不足以为湾内的修复项目提供充足的幼苗。于是,马里兰大学的HornPoint实验室便建成了一个大型的牡蛎育苗场,专门为切萨比克湾内的牡蛎礁修复项目提供种苗。
摄影:IanMcLoed
育苗场在实验室中收集的受精卵,将受精卵在大水箱中培育14-20天,直到它们长出触手并能够附着。这时它们就能被放回到天然水域了嘛?别着急啊,它们此时还太脆弱,容易被海浪冲走,得给它们找个靠山。出了大水箱后,牡蛎苗会被运送到室外的“附着水箱”中,水箱里有一筐筐经过消毒处理过的牡蛎壳供它们附着。等牡蛎苗找到靠山之后,就会被投放回天然水域!
走,一起修复牡蛎礁去!
TNC发布的全球报告《濒临消失的贝类岩礁》(ShellfishReefsatRisk)显示,世界上85%的牡蛎礁已消失。在全球绝大部分海湾,贝类礁石已不到原来的10%,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小分队的这次牡蛎礁修复考察之行,让我们看见了这么多人在为牡蛎礁修复和海岸带修复而努力,他们的努力也都没有白费!这些修复经验为全球海岸带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走,我们一起修复牡蛎礁去!
摄影:TNC(刘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