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女,55岁。阵发性大汗伴头部昏蒙有热感3个月余。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农历正月初因感冒而过用寒凉药和激素治疗后,出现大汗伴头部昏蒙、面部发热感,自此便每日阵发性头部昏蒙,视物模糊,头面部如有一盆火一样发热难受不适,每热起来便面部发红,头颈部及胸前、后背部出大汗,出汗时先感觉身冷,片刻便感觉身热(实际体温正常),持续约3分钟左右,白昼发作八九次,夜间发作二三次,夜间发作时全身汗出伴身热感,须掀开被子晾一会儿,医院皆诊为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服用不少中西药物无效。患者平素怕冷,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诊见:精神差,头昏蒙,视物模糊,乏力,无口苦、咽干、口渴,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水滑,脉沉弱。Bp/mmHg。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营卫不和,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方拟桂枝加附子汤、白通汤合化裁:炮附子18g(先煎1小时),干姜、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15g,肉桂粉3g(冲服),葱白4茎,大枣12枚(掰开)。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头昏蒙、面热减轻,身已不冷,汗出发作次数有所减少,不时心慌,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水滑,脉沉细。继以上方加量、加味:炮附子(先煎1.5小时)、茯苓各30g,干姜、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20g,肉桂粉3g(冲服),葱白4茎,大枣12枚(掰开)。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三诊:头蒙面热减轻,面已不红,白昼汗出发作4、5次,夜间发作1、2次,身热减轻,双眼视物已渐清晰,仍夜间汗出较多,眠差。方拟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化裁:炮附子(先煎1.5小时)、*芪、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20g,山萸肉60g,白术、五味子各15g,肉桂粉3g(冲服),大枣12枚(掰开)。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诊:头昏蒙面红消失,出汗明显减少,仍乏力,但减轻,上方加仙鹤草60g,继服3剂。
五诊:面已经不热,出汗明显减少,乏力减轻,咽干,仍不时心慌,但明显较前减轻,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白微*滑腻,脉沉弱。方拟桂枝加附子汤合*芪建中汤化裁:炮附子15g(先煎1小时),*芪、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20g,仙鹤草60g,大枣12枚(掰开)。继服7剂,痊愈。
辨治体会:该案患者素体阳虚,此次发病系感风寒治之失当,太阳表虚未解,邪又入于少阴,既有阴寒内盛,上下不得宣通,虚阳浮越于上之证,又有营卫不和,卫表不固,大汗伤阴之证,乃少阴中风,阴盛格阳之证,病机重点是阳虚汗漏,虚阳浮越。治宜调和营卫,回阳敛汗,宣通上下。故方拟桂枝加附子汤温经回阳,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合以白通汤回复真阳,交通上下,通阳消阴。加小量肉桂意在加强温里祛寒,引火归源之功。
二诊因有心慌之症,仍舌体胖大,苔白腻水滑,考虑为下焦寒盛水停,又多汗而伤心阳,故加茯苓,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意以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三诊诸症已明显减轻,夜间汗出较多,考虑卫气不固,营阴不守较重,故仍以桂枝加附子汤振奋卫阳,调和营卫,再合以《丹溪心法》之玉屏风散,以加强益气固表止汗之力。加生龙骨、生牡蛎既镇心安神,又收敛止汗,《本草纲目》引《别录》云:龙骨“止汗……养精神,定*魄,安五脏”,牡蛎“止汗”。五味子“主益气……补不足”(《本经》),对精气耗散或气精两伤之证皆有较好疗效,加之意在生津敛汗。
四诊加仙鹤草以治久汗耗气伤津乏力,仙草在江浙民间被称之为“脱力草”,其大剂与大枣相伍,可调补气血,治脱力劳伤甚效。
五诊合*芪建中汤以治久病而“虚劳里急,诸不足”,重在和阴阳,益气血,敛汗宁心。由此案知,有是证则用是方,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活用经方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