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方用药研究之牡蛎 [复制链接]

1#

牡蛎首载于《本经》上品,云:“牡蛎,味咸寒,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恐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别录》补充云:“微寒无*,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来去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陶弘景注云:“方以左顾者是雄,故名牡蛎,右顾者为牝蛎”,药用左顾者,此后世处方左牡蛎之来源,然两者异无区制。

今入药之牡蛎为牡蛎科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和近江牡蛎。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并含有镁、铝及氧化铁等。其性味为咸涩而凉。《本经》及《别录》极言其功用主治,经方中用牡蛎之方有11首,主要取其镇静安神,破结利水及清热敛阴之功。

[运用]

(一)治烦躁、惊狂、烦惊、惊痫诸症

《本经》说牡蛎主“惊恐怒气”,说明牡蛎有重镇安神平肝之功。仲景多与龙骨配合成对应用。如治心阳虚,心神浮越烦躁症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挟痰浊扰心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症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对于由肝胆火盛引起的烦惊热痫而属于实症者,仲景多用龙骨牡蛎与大*相配以泻热平肝。如治疗少阳胆火肆逆而见烦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热化风惊痫瘐疭的风引汤。也有单独使用牡蛎者,如治疗肝旺脾虚痰郁的侯氏黑散。以上各证有实有虚,有寒有热,说明牡蛎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之功。其烦躁惊痫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恰当均可应用。

(二)治少阳气结胁下痞硬症

《别录》言牡蛎主“气结”,即是指少阳气结胁下痞硬症。《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云:“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汤即在和解少阳基础上,加牡蛎软坚破结以去胁下

痞硬。王好古云:“牡蛎……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之硬。”即指此言。《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乃少阳气结兼饮邪留滞,故在柴胡牡蛎疏理少阳气机,软坚破结的基础上,加桂枝干姜温阳化饮。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这是用牡蛎治疗气结而兼水饮的配伍方法。

(三)治百合病渴不差症

《金匮》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蒌牡蛎散主之。”此为阴液亏损,虚火上炎,灼伤津液之证。张元素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即牡蛎)之属,能止渴也。”说明牡蛎能养

阴清热,故配合栝蒌清热生津,益阴潜阳,引火下行。水盈火降,则口渴自止。《别录》说牡蛎能“止渴”,就是指这种情况。

(四)治水结之症

牡蛎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用于气结水停外,还用于下列二种水结之症:

1.大病差后腰以下水肿症。《伤寒论》云:“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此水结凝结虽见于大病之后,却属邪实之症。不可因大病之后而误认为虚。其病机为水热互结,三焦气化不利。治用牡蛎泽泻散,破结逐水泻热。本方以牡蛎为君,目的有二:

(1)破水热之结:结散则水热之邪自行下行。

(2)利水除湿:钱天来云:“牡蛎咸而走肾,得柴胡方能去胁硬,同渗利则下走水道。”正是指此而言。本方虽不若十枣汤之猛,但其泻水之力亦相当可观,非体壮邪实者不可轻用。

2.治妊娠湿阻胞脉症。《金匮》云:“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此症气血所以不能养胎是因脾虚湿阻所致。白术散用牡蛎破水结,配白术健脾燥湿。尤在泾说:“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正说明这个问题。牡蛎泽泻散属实而病重,白术散属虚而病短,药随症转,正是仲景用药的心法。

(五)治遗泄梦交症

《金匮》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乃阴虚不函其阳,虚阳上浮而不敛,阳虚不能卫护其阴,则虚阴失其固守而不藏。本方在燮理阴阳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交通心肾,潜阳入阴,固肾涩精。周岩说:“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说的是非常确切的。

牡蛎在经方中用量大小不等,煎剂最大者五两,少者二两。现代每日量为15~30克。除收敛固脱者煅用外,余皆生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