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围脖上,好几个高华被围攻,原因是他们说“中国人吃太多海鲜了,我们应该改为吃素,保护环境”。当你说美国欧洲吃得也不少啊,他们回答“谁让我们来晚了呢?”,可当你问他“你怎么也吃这么多海鲜”,于是人家马上脸一变“管你球事!”。好吧,高华毕竟不是普通人,一个萝卜两头切——甜头全占了,自己想算哪头的就是哪头的,虽然事实上两边都不把他当自己人。不过既然他们这么说了,哪怕逻辑上完全站不住,总也得有点事实依据吧?平时我也不会太关心水产品消费的,就去查了查数据。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吓一跳。以下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第一:中国年产水产品总量在万吨,消费量在万吨。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超过90斤!看清楚了,这可是全国人均,而不是一二线城市人均!这个数字,是世界水平的两倍还多。哇,真是厉害了。一年天,每天平均得有二两半...呃,一平均就觉得,还好嘛。但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两倍,必须怒赞一个,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估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里就很开心了,但这可不是咱们攻城狮的传统。让我再细分一下,这90斤海产品到底都是些啥玩意。万吨的水产品里面,海水和淡水大约是各占一半。淡水的当然是“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鲤鱼、鲫鱼等主要养殖鱼类,占比高达6/7;海水的这来吨,又是什么呢?首先,1/3是捕捞,2/3是养殖。也就是说,中国人吃的海鲜,只有万吨是各个远洋船队去捕来的,有整整多万吨是自己养的!这样悬殊的捕捞/养殖比例,是全世界各国里的独一份。多吨捕捞海鲜主要是各种鱼类,大概万吨。这是唯一一种捕捞远大于养殖(万吨)的品种,毕竟海水鱼需要的活动空间大,不是都具备圈养的条件。由这个限制条件也就可以猜到,养殖海鲜中比重最大的正是各种贝类,占比足足有七成。另外还有一种海产品,也是中国养殖的大头,我们这代人从小最常见的一种海产品:以海带为首的各种海藻类。这个占比也是挺大的,约1/7。剩下的就是鱼类和贝壳类。所以,假设你是一个被“平均”了的中国人,每年吃了90斤的水产品。那么,这90斤里面,有大概5斤的鳜鱼,8斤的鲈鱼,10斤的青鱼、草鱼,还有鳙鱼(胖头鱼)、鲤鱼、*辣丁等各种其他河鱼类总共15斤,河蚌、河虾、河蟹等甲壳类6斤多点;海鲜则是整整22斤的养殖海蚌、牡蛎、生蚝、蛏子、带子,10斤海鱼(8斤野生2斤养殖),3斤海带,再加上10斤的章鱼、乌贼和海蟹、龙虾。别看你个子大,其实占中国人消费的比例真的很小哦90斤水产,在数字上感觉不算多。但考虑到建国之前甚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国人的水产品消费程度,现在居然有了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费值,实在是很惊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城市人口,要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每户人家分得一条鱼的购买权;不需要票券能买到的唯一海鱼,我记忆里只有橡皮鱼了;这玩意在舟山人发明了鱼片干之前,真的是狗都不吃...全国人民苦于“大脖子病”,用来解决问题的海产品,是海带——做菜或者烧汤吃。坦率地说,虽然海带是日本人创造味精的来源,但大部分中国人肯定是不怎么爱吃这东西。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找到了海带汤中鲜味的来源——是一种叫谷氨酸一钠的化学物质。第二年,他为自己的发现申请了专利,给这种物质另起了通俗的名字叫“味精”(上市后使用的商品名则是“味の素”),这种号称“日本十大发明”之一的调味品就此诞生。海带本身黏黏呼呼的,不但洗起来挺费劲,烧出来的菜也是不咸不淡;优点就是很占胃,且有很强的胃口打击性。但各家的姆妈们隔两个月总要做一两个海带的菜,就为了防止缺碘。等到后来有了含碘盐,才总算有人去研究了精致一点的做法——凉拌。没了实用性又不具备可食性,再不研究,这玩意可真只剩下提取碘这一个用途了。天然碘,其实广泛存在于所有的海产品中。所以如果当年有足够的海鱼、海虾吃,缺碘症是绝不可能在全国流行开的。但又哪来那么多海产呢?中国的海上机帆船,跟着*舰打仗的时候浑水摸鱼还有点用,要它们走远一点去海上打渔,就暴露出落后的本质来了。可就算难得捕获了一些好海鲜,却还要出口去换汇。记得八十年代家里有亲戚从海外来,父母带着我去他们入住的宾馆会面。亲戚长辈拿来给我吃的零食,是巴掌大的对虾干。我那时候也就吃过几个河虾,对那极其鲜美红彤彤的对虾垂涎三尺,不顾礼貌一连吃了两个,结果长辈要把剩下的大半袋塞给我,父亲则是坚拒,说“不能惯坏了孩子”。现在回头想想,真是很丢脸的事情,回家后我很是挨了顿训。但当年的那个包装袋上,却明明白白用日本汉字写着“青岛对虾”——这是免税商店里卖给国外来客的。所以在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吃海带来充饥和补充碘,实在是那时候没办法的办法。说到底,对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能有海带吃都是很幸运的事情了——因为从古至今,中国就根本不是海带的产地呀。(待续)可可西东
多少都是心意,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