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医案第14期皮肤经方医案 [复制链接]

1#

顾某,女性,53岁,年4月24日初诊。身起风团瘙痒4年,多方中西药治疗仍反复发作,现仍服西药开瑞坦,但控制不佳。平素怕冷甚,汗出,常腹泻,遇冷则泻,下肢怕冷,易疲倦,心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此太阴、少阴合病,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术附汤:

桂枝10,赤芍10,大枣20,

*芪15,防风10,白术10,

熟附子15,龙骨30,牡蛎30,

生姜10,甘草6,4剂。

药后风团减少,诸症减轻。前方加荆芥10,白蒺藜15,6剂。

药后风团瘙痒减轻很多。且精神明显好转,无疲劳,无腹泻,怕冷亦明显好转。前方再加羌活10,6剂。巩固治疗。

汗出,怕冷,太阳表虚证,属桂枝汤类方;兼心慌,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怕冷甚,汗出明显,疲倦,比桂枝汤表虚证更虚者,可予桂枝加*芪汤。加*芪者,在于固表,故取时方玉屏风散亦无不可。

常腹泻,遇冷则泻,下肢冷甚,疲倦甚,脉沉细,已陷入太阴少阴,附桂理中可用之。但因现未腹泻,大便正常,暂不用附桂理中,而术附汤能“暖肌补中,益精气”,可选用之。

综合以上思路,故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玉屏风散、术附汤治疗。

荨麻疹身起风团瘙痒,多辨证为风热,用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久不愈者责之气虚、血虚,用当归、*芪;似已成思维定势,而麻*、桂枝、干姜、附子等温热药,皆畏如蛇蝎,谓辛温药以热助热,于荨麻疹不宜。殊不知辨证论治乃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而具体辨证过程中,必须局部皮损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皮损,不然,很容易被误导为风热、血热。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

图书作者:欧阳卫权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4月

内容简介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作者在多年临床中,致力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研究,强调六经以八纲为核心,涵盖经络脏腑;合病、并病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为旨归,须拓展六经等。临床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见病知机,活用经方。并系统地研究了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运用,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深度再探讨,提出新观点。

二、以方类证,方证对应,进行方证归经,总结各方证辨证要点,以指导临床实用。(详见各方之方证辨证要点)

三、介绍各方证在皮肤病中的辨治心法,并通过丰富而翔实的案例实录,来阐述作者活用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和体会。(详见各方之皮肤病辨治心法和医案实录)

本书不仅是一本中医皮肤病专著,更是指导读者如何认识六经与方证,如何辨准六经、辨清方证,达到方证对应、见病知机、圆机活法的境界,*终提高临床疗效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尤其是皮肤科临床工作者参考和学习。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