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670.html这两天,青岛疫情小面积暴发,我虽不是青岛人,但心也跟着紧了一下。
我是大连人,与青岛相隔着一个渤海。
他们正在经历的,正是两个月前的我们——在历经年初的全国范围的疫情暴发5个月后,大连在7月疫情突然反扑——后来被称为“7·22”疫情,大连封城,我们再次蜗居家中。
我并不担心疫情的反扑,我和当时所有人大连人坚信,我们将很快战胜疫情,度过难关,实际上也是短短一个月后,大连就恢复如初——青岛这次也会一样,之所以有些感同身受,是因为我有点感慨,同为海滨城市,同样视海鲜为生命的青岛人民,要短暂地告别海鲜。
我经历过没有海鲜的日子,那真是食之无味的异常寡淡,比不能出门难受多了,何况,当下可是一年中海鲜最肥美的季节。
青岛人民,加油。
01
7月大连疫情反扑,
来自肠胃的“抱怨”
时间拉回到今年8月初。
我妈终于忍不住了,在饭桌上长吁短叹,每天的菜蔬也不是不丰富,做得也不是不合胃口,而是真的太久没碰鱼腥了。
大连东港
7月下旬,大连官方通报,新一轮的疫情可能源于海鲜加工车间,而该车间所属的公司,在短短几天内就确诊30例——经事后调查得知,由进口海鲜包装盒检测出新冠病*
大连瞬时进入紧张状态,和当下的青岛一样。
既然源头是和海鲜相关,那海鲜是万万不能吃了,理智上我妈能理解,但胃不理解啊。
抱怨归抱怨,肠胃的不理解也硬生生被压下,出事的公司大连凯洋海鲜集团离我妈上班的地方只有几公里,饶是我妈心再大也开始坐不住了。
大连的海
我妈不断带回各种消息,凯洋集团很多人被带走了,全市大规模的病*筛查随即开始,而我家所在的小区也有人被检测出携带病*,被列为中风险地区。
竭力配合疫情防疫同时,“经历过年初的考验”以及与国际疫情的对比,大连人配合度很高,我妈就相信,“这事情很快能过去”。
不过,这里头的“很快”是相对的,当疫情跟海鲜有关联时,当因此而短暂告别海鲜时,很多大连人还是有点点不适应,“我们食堂现在中午连最常见的鱼都没有了”。
以前真不知道,每天饭桌上必备的鱼虾蟹一旦没了,会让人这么难受。
02
大连人的命是海鲜给的
在大连,请人吃饭最高规格是海鲜大餐。海参、八头鲍、赤甲红、海胆、海螺、海蛎子,所谓靠海吃海,对大连人来说,海鲜的重要性仅次于主食。
剥好的皮皮虾
不管是年夜饭、团圆饭还是家常菜,海鲜的身影随处可见。甚至从讲话口音上面也能看出海鲜对大连人的影响。
蟹腿
一般评价大连人讲话,“你这人讲话怎么一股海蛎子味儿。”想看大连话讲的正不正宗,先听听看海蛎子他怎么说。
海蛎子学名牡蛎,它更为人熟知的一种做法是做成高压生蚝,在各大烧烤店、大排档都能看到。在大连,海蛎子常见的吃法有很多,炸蛎*、海蛎汤……当然,最地道的吃法还是买来后直接撬开蛎壳,生食,鲜活的海蛎子会最大程度保留海水的味道,入口略咸,回味带一点点甜,配上特制的酱汁,一口下去,脑海里只浮现了一个字——鲜。
海蛎子(图片来源:网络)
老一辈人回忆,小的时候家里穷,没钱买肉,又想尝点荤腥,海蛎子便成为了大连人的不二之选——从前的吃法要更生猛一些,带一把小刀拿一块饼,在海边选一块合适的礁石,用小刀直接撬开海蛎壳,一口海蛎子配一口饼,时不时还夹带着一些细沙和蛎壳,囫囵咽下,一天下来,肚子吃得圆滚滚。
海蛎子,确实养活了一代人。
说是情怀也不过分,生食海蛎子,除了追求最原始最天然的口感,更多的是承载了一代人的一份回忆。
03
疫情后的报复性海鲜消费
在没有海鲜的一个多月,生活倒也没起什么波澜,毕竟跟疫情和全国人民的安危比起来,口腹之欲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事情。
皮皮虾
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选择沉默,尽力配合一同抗疫。
长久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在那一个月被迫做出改变。是不习惯,但没的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鲜的海产品买不到,干货总有的,虾干鱼干海带汤,这些东西的存在多多少少给了大连人一点安慰。
但日子一久,总还是能听到抱怨,“这菜吃得清汤寡水的,一点味儿都没有。”
一个月后的8月底,大连宣告疫情解除的次日,大连海鲜市场迎来了报复性的消费。
螃蟹65元一斤,虾爬子75元一斤,基围虾元一斤……海鲜单价短时间内上涨,那也实在挡不住憋坏了的大连人买海货热情,海鲜的销量居高不下。
就我们家,光虾和螃蟹就各买了十斤,计量单位从前的“只”变成了“盆”。
按盆买的海鲜
可能是受够了没有海鲜吃的日子,记得我刚回家的那会,3天吃了5顿海鲜宴,鱼、虾、蟹、海蛎子基本没断过,我们家连续买了三天螃蟹,估计螃蟹看见我们家都害怕。
回家第一天
距离大连疫情解除差不多已经过去了2个月,中秋团圆饭基本上家家户户的桌子上摆满了螃蟹、海螺、海虾,我和我妈都觉得,不会再出现想吃海鲜吃不到,想买海鲜买不着的局面了。
“这次,想吃咱就吃个够。大连人哪能让海鲜给亏着了!”
作者:没什么文化一女的-飞鸟与禾X文菲-
编辑:飞鸟与禾X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