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儿子,生蚝太好吃了rd [复制链接]

1#

“儿子,生蚝这玩意儿你听说过吗?太好吃了,尤其是沾着汁儿吃。

不过这事儿你知道就行了,可千万别和别人说起。

要不人都抢着来这儿吃,我不就没得吃了嘛!”

这是一位被贬的官员写给儿子的家书。

他住的这个地方是海南岛。不过不是今天的度假天堂,而是距今差不多一千年以前的海南岛。

那时的海南一片荒芜,原始森林丛生,林中蛇虫遍地。

外地人去海南可不是去旅游,而是因为身犯重罪,被朝廷发配。

据说发配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刑罚。

这位官员当时已经62岁高龄,现在看这个岁数不算什么,可在当时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

再加上海南岛上啥也没有(“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这位老人当时是抱着必死的心态的。

但从上面那封家书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并没有郁郁寡欢,反倒是乐在其中。

其实,安顿下来以后,他也曾痛苦、抱怨、失落。

毕竟之前是皇帝倚重的大臣,如今因为*治斗争,而被*敌打击。以如此高龄来到了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很可能以后就葬身于此。

但同时,他并没有沉浸在痛苦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而是依然按照他的秉性,畅快生活。

他会与农民们聊天,探讨岛内居民的长寿之道和风俗习惯。

一有机会就在月光下散步,空闲无事时就到乡间采药。

他想尽办法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

看到当地乡亲取积水作为饮用水,便亲自带领乡民们挖井取水,从而大大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想必有些读者已经猜到了,这位官员就是一代文豪苏东坡。

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力,之所以能穿越一千年的时光而不衰,固然与他的才情有相当的关系,但世人更推崇的是他那份身处逆境而依然热爱生活的豁达。

不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待遇,苏轼纵然也曾挣扎,彷徨,痛苦,但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

这份怡然自得的性情,不仅留下了“东坡肉”、“西湖苏堤”,也留下了人们对于那份豁达、从容心境的穿越千年的向往…

我们大部分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经历,应该不会比这位苏大学士更跌宕起伏。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利、不公平、不如人意:没升上去,没评上职称,干啥都被潜规则,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就知道吃…,我们当然要抱怨,当然可以抱怨。

只是,要提醒自己,注意力别光放在这些上,否则就亏大了。

因为还有很多我们能做,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在等着我们。

过的快乐,不是因为没有烦心事,而是注意力主要放在让我开心的事上。

生活就像是上面这幅画,有花有刺。

我们不是要否认刺的存在,也不是要拔之而后快,更不要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