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今天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大暑”大多出现在“三伏”里的“中伏”期间,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不仅阳光尤为猛烈,且潮湿多雨。“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酷热难耐,容易中暑生病。在炎热的天气下,不少市民会感觉食欲下降。然而,这时福州的各种海产品却丰富起来,让食欲下降的市民们胃口大开。福州谚语“脱塔塔吃蛤”的意思,就是在大热天打赤膊的时候,享受美味正当时的蛤、蛏等海里贝壳类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暑节气中,福州的“海味盛宴”。夏日绝配的风景线邱登辉说,生蚝全名叫太平洋牡蛎,是上世纪80年代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的。它与福州俗谚“九月观音诞开蛎门,二月观音诞关蛎门”中说的本地小个子海蛎是两回事。太平洋牡蛎个体较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肝糖,碘的含量高于牛奶和鸡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而大暑前后的夏日里它生长速度最快,个大肥腴爽滑,是世界公推的大海美味贮藏器。烤生蚝陈弘旭摄尤其在夏季,大家约上三两知己、友人在街边或大排档点上几只新鲜生蚝,经过炭火一烤,鲜香味道扑鼻而来。月色中灯光下,吹着阵阵的夜风,吃着配上绝美的蒜蓉酱汁的烤生蚝,喝着冰啤聊着天,滋味十分享受。生蚝此外,还可以将鲜蚝肉酶解,取汁浓缩,再加进食糖、食盐、淀粉等辅料,精制成营养价值颇高的调味品——蚝油,让生蚝的鲜美香遍中华的每一道菜肴。石蛙成佳肴,“清炖蛒冻”可健脾消积大小暑的夏日里,作为“山珍”的无疑是石蛙。邱登辉告诉记者,石蛙即福州人说的“蛒冻”,学名为棘胸蛙,是福州等南方山区特有的名贵产品。“人说古有八珍:参、翅、骨、肚、窝、蟆、筋、掌,其中的‘蟆’就指石蛙。它们生活在清澈的流动山泉水中,以活的蚯蚓、虾、蚊子等为食。现在野生石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捉。不过大暑前后,福州鼓岭、罗源等偏僻山区人工养殖的石蛙大量出栏了。”邱登辉说。原来,在我国,食用石蛙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石蛙是古代皇宫御筵中的名贵山珍,也是士大夫阶层餐桌上的弥珍野味和馈赠佳品。寻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肴,足以彰显主人的阔气。而现代社会中,人的食物结构虽有变化,但石蛙以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和独具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保健价值,仍被人们长期推崇,长盛不衰。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传统福州家庭在“大小暑相连”节气时分,都会给老人和孩子准备一盅“清炖蛒冻”。做法就是将石蛙处理干净后加半碗清水,一撮盐,一片姜或一瓣蒜,隔水猛火清炖15分钟即可。这样做出来的营养汤便能让老人与小孩在炎炎夏日里健脾消积,平安消暑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