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牡蛎壳,翻身 [复制链接]

1#
开发出制成土壤调理剂的技术后,诏安每年富余的8万吨牡蛎壳不再烦人,妙解难题之余,一个新的产业正冉冉升起          

牡蛎壳,翻身

          

诏安是全省最大的牡蛎吊养基地,全县年产牡蛎9.2万吨。按1∶9的肉壳比,年产超8万吨牡蛎壳。

长期以来,牡蛎壳得不到有效处理,被视为固体废弃物。诏安引入先进技术,将其加工成土壤调理剂,既为海量固废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复酸化严重、重金属污染等土壤问题。

          

烦恼

    

 诏安县四都镇是牡蛎养殖重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镇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牡蛎养殖与加工。该镇西梧村村支书吴志雄如此形容牡蛎壳成灾的场面:“村道两旁的牡蛎壳堆成小山,车都开不进来,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邻村大梧村有更悠久的牡蛎养殖历史。全村多人口中,近70%是从业者。这里不仅自产牡蛎,还为临近的漳浦、云霄甚至广东的养殖户提供代工。最多时,村里的牡蛎壳可堆成8个足球场。

 如何化解牡蛎壳的烦恼,当地心有余而力不足。早年,牡蛎壳的主流处理方式是烧制成白灰,用于粉刷墙壁。“约20年前,村里有不少壳灰窑,日夜烧制牡蛎壳。”吴志雄还记得,当时牡蛎壳灰在建筑领域大有市场,毗邻的广东甚至有人专门开着小船前来收购,“一筐可卖2元多”。

 但牡蛎壳在烧制过程中,易产生空气污染,壳灰窑一开火,周边农民在家里根本待不住。随着水泥逐渐成为建筑业的主要原料,牡蛎壳灰开始失去市场。村里壳灰窑相继关停,大量的牡蛎壳无处可去。

 实际上,牡蛎壳的回收利用方式不只一种。但和烧制白灰相比,其他方式的消化能力可谓杯水车薪。以用作牡蛎育苗载体为例,牡蛎壳经钻孔、串联成串后,便可重回大海,吊养育苗。“加工过程费时费力,价格低廉,而且作为育苗载体的牡蛎壳需满足较高的质量标准。”吴志雄说,这仅能消化当地不到四十分之一的牡蛎壳。

 诏安也曾尝试引入小型加工厂,通过烘干、粉碎等简单流程,将牡蛎壳加工成饲料添加剂等初级产品。但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这些加工厂往往难以为继。因此,挖坑掩埋、倾倒入海、随地堆积一度成了大部分牡蛎壳的最终归宿,由此造成海域面积减少、乡村环境污染等问题。

      

妙解

    

 如何化解牡蛎壳的烦恼?惠安人王永明从土办法中得到启发。“惠安多旱地,普遍种植花生、地瓜,土壤易滋生病虫害,老人们习惯撒上牡蛎壳粉给土壤治病。”为验证这一功效,年起,王永明开始赴日、韩等国家和台湾等地区考察。

 他发现,在这些地方,以牡蛎壳粉为主要原料的土壤调理剂已被广泛使用。大量研究与田间实践证实,牡蛎壳的成分能有效中和酸化土壤,同时规避了传统石灰粉易导致土壤板结的弊端,又能钝化重金属,提高土壤肥力。

 彼时,国内还没有土壤调理剂的概念,王永明认为前景可期。年,广东发生有*镉大米事件,引发社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