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扔掉的塑料垃圾,可能正在慢慢被你吃回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非常科学。

一百多年前,人类发明了塑料,具有轻盈、结实、廉价等优点的塑料一出现在生活中,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但是,如今这个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却正在威胁着地球环境、动物生存以及人类健康。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塑料的消息更是频频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比如:美国下起了“塑料雨”;北极冰芯中发现塑料微粒;泰国儒艮宝宝也因胃中塑料残留离世……美国下起了“塑料雨”7月14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雨水中,发现细小的塑料碎片、珠子和塑料纤维。北极发现了“塑料微粒”另外,还有科研人员,在北极冰芯中也发现大量微塑料。8月17日,泰国“网红”儒艮幼崽“玛丽安”经抢救无效后离世。官方称,它死于败血症及胃部化脓。医护人员也在其肠道中,发现了少量塑料垃圾。泰国“网红”儒艮幼崽去世这些发现,让人们不禁担忧,在不远的将来,是不是连呼吸都能吸入塑料?大家可能无法想象“每天都呼吸塑料”这种说法,但这却非常有可能。因为在年11月,欧洲多国专家团队表示,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而其直径,比人的头发丝还粗。这就意味着塑料的危害已经波及到了人类。科学家推测,这些微塑料是通过食用海鱼或饮用瓶装水,进入到人体的。也就是说,如果再不对塑料加以控制,无数的微塑料将伴随着食物悄然来到我们嘴边。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最早于年提出,而后,该物质被发现遍布全球,高山、海底、南极……无一幸免。年,英国和比利时科学家发现,欧洲多国养殖场的贻贝和牡蛎体内,竟然都含有数量不等的微小塑料颗粒。一份海鲜大餐所需的6只牡蛎,平均可能含有大约50颗塑料微粒。一位狂热的海鲜老饕,只需一年就会吃下粒塑料!水中漂泊的垃圾那么,是不是不吃海鲜,就能避免吃入塑料呢?很可惜,并不能!年,中国研究者们检测了15个品牌的食盐,其中全部检出了种类繁多的塑料微粒,每公斤海盐中的塑料微粒甚至多达~个。另外,全球83%的自来水样本,以及九个国家93%的瓶装水样本,也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塑料微粒。由此看来,这些被称为“微塑料”的微小塑料微粒正在入侵我们的生活日用品。目前,世界各国每年生产约3亿吨塑料,按最保守的方式统计,每一年都有万吨塑料成为了大海中的垃圾。在位于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的太平洋洋面上,甚至出现了一个由垃圾组成的“新大陆”,其中聚集的废弃塑料可能超过了万吨。这些塑料垃圾会在海浪和阳光的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不计其数的微塑料碎片,随着洋流漂移到海洋中每一个偏远的角落。被垃圾包围的动物首先饱尝微塑料污染恶果的就是海洋中的无数生物。虽然构成塑料的高分子聚合物大多没有*性,但为了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非食用级橡塑产品通常会添加很多有*助剂,使用的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有*物质的污染。即便是完全无*的塑料废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也可能生成五花八门的有*物质。在海洋中,藻类会经常附着在微塑料的表面生长,这样一来,就会被单纯的海洋动物误食。海鸟和鱼类会吃下颗粒较大的微塑料,微塑料也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动物的“美食”,牡蛎和贻贝体内的塑料微粒就是这么来的。误食既有*又无法消化的微塑料,会对海洋动物造成持续的危害。这种危害在海洋食物链中不断向上传递,最终必将造成广泛的生态影响。水流冲到岸边的瓶子这样的过程在陆地食物链中同样也在发生,而我们人类却正好处在所有食物链的顶端。除了海鲜和肉类,受到污染的食盐、饮用水和其他食品,也为我们的餐桌添加了更多的微塑料。那么,这些微塑料是否对人们有害呢?

有调查指出,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为直径超过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而是通过粪便排出,所以90%的微塑料不会被人体吸收。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和生态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而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还大自然和我们人类自身一个健康美丽的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